20天从loser到winner的蜕变,非牛也能760
本人非大牛,托福考多次,至今90附近徘徊. 六级550
一战之前在北京参加过新东方GMAT培训班,第一次考就拿了670,感觉自己还是学商科的料。然后经过我两个月的奋战,将GWD、PREP、OG全做了个遍,将网上的prep语法笔记研究个透,做题正确率达到80%的情况下,信心满满参加考试,结果拿了个590!霎那间万念俱灰。其实在考试之前,我已经隐隐觉得自己的复习方法跟GMAC的理念背道而驰,后来通过同学的推荐,参加博智的培训班,才知道自己以前的方法出了什么问题。管老师让我明白到GMAC并不是要考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是要考验我们对一种思维与理念的理解能力。新东方以及网络上各种方法的缺陷在于:语法方面,基于旧题目的知识点总结永远无法适应新题目的变化;而逻辑之中,过分依赖于推理过程的做题方法导致考试的时候犹豫不决,浪费时间。
刚开始接触管老师的理念是非常痛苦的,因为你不能再期望做题的时候能100%说服自己。而最可恨的是,尽管你把题目做错了,还是不能去挖掘题目所蕴含的考点,也不能用推理说服自己为什么正确答案是对的,只能回想自己做题思路上的问题。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从我参加这么多次考试的经验看来,在考试中往往无法遇到前人所总结的语法规则,也不会在逻辑题中出现我能想象到的答案,更不会在阅读中有固定的文章分类以及套路。
管老师课上一直给我们强调“感觉”。很多牛人不屑于这种方法,觉得自己既然有能力,那么为什么不能100%确定一个答案;也有很多人把这种“感觉”理解成大概蒙一个。这其实都曲解了管老师的意思。感觉是什么?商界中的感觉是经过长期的知识与经验积累而产生对问题的直观判断能力,感觉是优于一成不变的方法与套路的。为什么大学教证券投资学的教授去炒股没有赚钱的?因为他们已经把与生俱来的感觉变成了教条理论,从而失去了判断力。我们很多准备GMAT的同学不也正走着这条错误的道路吗?本来我们做题目时有自己的感觉,可当我们学习了各种语法知识、逻辑推理过程以后,这种感觉消失了,为什么?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所有中国学生去反省的,懂的越多并不一定越好。GMAT考试的每道题平均只有1分40秒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们脑袋里存在着过多的语法知识、逻辑原则与做题方法,按照这些自己或别人总结出的方法做题,那么我们仅仅是硬生生的将脑袋里的一堆浆糊往题目里倒,一旦到了这种地步,大脑就不会转动了,结果可想而知。
管老师没有教给我们很多知识点,他只是将GMAC认为正确的原则告诉我们。传统的GMAT培训能让我们短时间内对各类型题目都能应付,但当题目有了新的变化,又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方法去应付新题目。而管老师的理论并不能让我们立刻拥有做对题目的快感,但如果我们能理解这种理论的精髓,完成一次蜕变,那么GMAT高分唾手可得。
我身边有上过博智培训班的同学,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做题会把管老师的理念用变形了,美其名曰适合自己的方法,实际上只是徒增思维的混乱。我们中的很多人把初中、高中做题的陋习延续了下来,喜欢在潜意识中做归纳总结,并过分迷信于各种窍门,这其实已经背离GMAC的初衷了。
下面总结一下我理解的verbal各部分感觉:
语法的感觉:
语法考的全是简单的语法点(主谓一致、平行结构、代词指代、时态),以及对句意的理解。语法知识的积累远不如句意的理解重要,做题时要先搞清楚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并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怎样才能把话讲得简洁、清楚、无歧义。
逻辑的感觉:
没有复杂的做题方法,没有从条件到结论的推理过程,也不是推理存在缺陷而需要补充条件。正确答案仅仅是将其放入原文中能增加或降低原文的可信度。同时结合这个感觉:有一种情况作者没有考虑是削弱,有一种情况作者考虑到了则是支持。做题时通过瞬间反应判断选项是相关还是无关、相关时是支持还是削弱。排除至最后一个相关答案后果断选择,事后也不要进行任何推理。
阅读的感觉:
牢牢掌握管老师所说的两种做题思路,是需要还是不需要回到文章去定位。最最重要的是弄清楚题目到底想问你什么,你该找哪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对文章整体的理解不能出现偏差,否则会产生连错。
在第二次考试失败以后,我曾想放弃,觉得自己可能不适合商科、不适合出国,但是上完管老师的课让我如梦初醒。从结课那天算起,我花了15天调整自己的思维,通过不断的做题以及听答疑录音、OG光盘,我很庆幸自己找到了这种感觉,于是果断上战场。考试的时候居然遇到很多道5个选项基本没有相似之处的语法题,每道都让我思考了近两分钟;也遇到整整两页巨长无比的阅读。但我心里知道,GMAT的原则我已经掌握,不管题目千变万化,遵守这些原则就能解决问题。考试结束,砍下760分,这确实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